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引推动重庆网信工作转型发展
夏日朝阳初升,阳光在宽阔的赣江江面上碎成粼粼金箔。在天玉港,巨大的龙门吊舒展长臂,将一个个装满“吉安制造”产品的集装箱,稳稳吊装进一艘艘千吨级货轮。满载着销往长三角的钢材、石英砂,出口海外的大型装备……从这里解缆起锚,经赣江,入长江,通江达海,走向全国、拥抱世界。
赣水汤汤,奔流不息。今年上半年,吉安市港口完成吞吐量276.65万吨,同比增幅达348.3%。在水运效能的高速释放下,“黄金水道”的复兴之路正在被更多人看见。
筑基:破茧成蝶,黄金水道重焕生机
晨曦微露,青原区天玉镇赣江畔的天玉综合货运码头一期项目现场,巨大的龙门吊挥舞长臂,宣告着老区通江达海梦想的初步实现。
然而,回望项目启动之初,31.64万平方米的征地拆迁,尤其是165穴祖坟的迁移,曾像一座大山横亘在眼前。
72岁的罗老汉家祖坟就在规划中的码头核心区。面对征迁干部,他一度紧闭家门。为了做通罗老汉的思想工作,调解团队带着“一户一册”的情感账本,一次次登门。拉着罗老汉的手,细数码头建成后子孙后代在家门口就能就业、家乡巨变的前景。
真诚最终融化坚冰,罗老汉签下协议,也道出了乡亲们的心声:“搬,是为了更好的明天!”正是这份“磨破嘴皮、踏破门槛”的韧劲和“将心比心、以情换情”的真诚,创造了令人惊叹的“青原速度”:15天完成湿地调出,20天完成古樟移植报批,30天完成林地报批,5天迁完165穴祖坟,10天征收400亩土地,15天完成超5万平方米房屋征收……一组组鲜活的数字,刷新了吉安重大项目征迁的纪录。
放眼吉安市,一场“港口建设三年攻坚”行动正如火如荼。2023年“十大攻坚战”打响以来,青原天玉、吉州砂石、新干河西等7个新建和提级改建的货运码头如珍珠般镶嵌在赣江两岸,其中6个已建成投运,万安下村码头建设加速推进。
集疏运体系的“毛细血管”也全面打通——万安下村、青原天玉等码头疏港公路全面建成,“10分钟接驳国省道、半小时上高速”成为现实;赣江吉安段航道通航保障率由不足80%大幅跃升至99%以上,千吨级船舶真正实现了全时段、全河段通航。
“过去行船看天,提心吊胆;现在千吨巨轮,如履平川。”在赣江上跑了半辈子船的老船长李振华,抚摸着崭新的船舵,望着宽阔平顺的江面,眼中闪烁着激动与自豪。
赋能:降本增效,水运引擎驱动产业腾飞
盛夏阳光灼热,安福县银杉白水泥有限公司董事长曾嵘站在崭新的装船平台上,目送着满载3000吨白水泥的“赣昌098”轮缓缓离港,驶向远方市场。“以前出货看老天爷脸色,晴天抢着装车,雨天干着急。现在有了水运专班,就像上了‘时刻表’,风雨无阻!”
安福是吉安5个不沿江的县之一,距离最近的吉州石溪头码头也有相当距离,但该县硬是在“无水之地”蹚出了“通江达海”的新路。
破冰智慧的背后,是安福县创新建立的“水运保姆”机制在发力。当地成立专门的水运经济专班和货代企业,像“探矿者”一样深入全县摸排“宜水货源”,建立了动态货源库。截至6月底,安福水运吞吐量已突破6万吨。这个不沿江县的突围,生动诠释了“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,只有想不到的办法”。
6月7日,江西方舟流体科技有限公司车间内,56台大型冷却塔正在进行吊装作业。一批单体重达13吨的“钢铁巨兽”,将通过赣江直抵印尼雅加达。 “过去公路运输需拆解成50件,现在整机水运省时省力。”公司总经理罗云华难掩激动。这是吉安首单大件出口,标志着“吉安制造”走向深蓝的战略突破。
突破背后是吉安县创新的“管家式水运服务”。得知企业有出口需求后,县水运经济工作专班直插现场,协调港口开辟专属泊位,联系长运集团定制运输方案,仅用48小时便打通全链条。“水路运输让我们每吨成本直降200元。”罗云华算的账本,印证着水运经济带来的真金白银。
锚定吉安市“引导更多货物‘公转水’‘铁转水’,加快释放水运效能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”的战略部署,一项常态化的全领域、全行业宜水货源组织普查工作全面铺开,建立覆盖全市、辐射周边的庞大动态货源库,成功推动80余家企业实施“公转水”。
自吉安港开港以来,吞吐量从2022年的22万吨,跃升至2024年的301.6万吨,2025年仅上半年就达276.65万吨。按平均每吨节约物流成本30元计算,累计为地方企业节约物流成本超2.15亿元。
水运效能的释放,为吉安承接大项目、发展大产业打开了新空间。江西赣能上高发电公司重达615吨的巨型变压器,在新干河西码头成功上岸,一举破解了特大超重设备公路运输的世纪难题,创下江西省大件运输单体最重纪录;方舟流体有限公司的56台大型冷却塔,通过高效的江海联运出口印尼,为我省首次大件产品水运出口,打通了大件产品出口的新路径;隆鑫建材首单玻璃水运到港,降低物流成本40%……
港口,正加速从单一的“运输枢纽”,向驱动“港产城”融合发展的“区域经济核心引擎”华丽转身。
融合:绿意满江,生态经济绘就新画卷
一场暴雨过后,万安县下村码头疏港公路两旁新栽的香樟青翠欲滴,边坡上覆盖的生态草毯牢牢锁住泥土,与远处的青山、近处的赣江构成一幅和谐画卷。在疏港公路施工现场,生态工程师李志伟正调试着智能喷淋系统。“这套系统能根据实时空气湿度自动启停,精准抑尘又最大限度节约用水。”
吉安的绿色水运实践是全方位的。港口岸电设施覆盖率达100%,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处置体系完善,新能源船舶订单占比显著提升,“水运+文旅”融合业态蓬勃发展,一幅“绿满赣江、业兴民富”的生态经济新画卷,正在吉安528公里赣江岸线上铺展。
走进吉水江南船厂、万安造船厂的车间,焊花飞溅中,LNG新能源动力船舶的建造热潮扑面而来。当地通过政策扶持推动企业抢占绿色船舶制造赛道:今年以来,两家船厂已签下28艘新船订单,其中11艘已开工建设,全年总产值有望突破3亿元。与此同时,高能耗老旧船舶的淘汰工作稳步推进,年内计划淘汰的113艘高能耗船舶,将持续优化船舶运力结构,为“双碳”目标贡献水运力量。
服务配套的“绿色升级”同样蹄疾步稳。水上绿色综合服务区(含LNG加注站)和公共锚地的选址基本落定,即将揭开建设大幕。“吉安船员培训学校顺利通过主管部门审查,秋日里的第一堂课已在筹备中,未来将为赣江乃至长江航运培育更多高素质航运人才。”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郭婷婷介绍道。
“水运+文旅”的融合篇章更是绚丽多彩。赣江水上游项目一期螺湖码头投用后,码头边游人如织,游客量同比增长235%。白鹭洲古意盎然的文化停靠点完成设置,吉水桃花岛、十里画廊等诗意停靠点正在加紧申报,静待市民游客探访。
画舫游弋江上,行人凭栏远眺,古城风韵与现代活力交相辉映。“以前守着江边没饭吃,现在江水流淌的都是‘金元宝’!”在庐陵湾微度假综合体经营民宿的村民陈大姐笑着说,游客多了,腰包鼓了,日子越过越有奔头。